化学性质
熔点 172°C
储存条件 0-6°C
水溶解性 <0.1 g/100 mL at 20 oC
Merck 13,9427
稳定性 Stable. Incompatible with strong oxidizing agents, alkalies, copper salts.
EPA化学物质信息 Carbamic acid, [1,2-phenylenebis(iminocarbonothioyl)] bis-, dimethyl ester(23564-05-8)
甲基硫菌灵 用途与合成方法
毒性 大鼠急性经口LD506640~7500mg/kg,小鼠急性经口LD503150~3400mg/kg;大鼠、小鼠急性经皮LD50>10000mg/kg。动物试验未见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鲤鱼LC5011mg/L(48h),虹鳟鱼LC508.8mg/L。对蜜蜂低毒。
化学性质 纯品为无色晶体,m.p.177~178℃(分解),易溶于二甲基甲酰胺、氯仿;可溶于丙酮、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二氧六环;难溶于水。对酸、碱稳定。工业品为带淡黄色结晶。
用途 高效、低毒杀菌剂,具有预防和内吸作用,因药剂进入植物体内后能转化成多菌灵,故也属苯并咪唑类。可广泛用于粮、棉、油、蔬菜、果树等多种病害。如防治麦类赤霉病,始花期喷药1次,一击内喷雾第2次,每次用70%可湿性粉剂700~1400倍液喷雾;麦类黑穗病、小麦白粉病分别用70%可湿性粉剂150g拌种50kg和70%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防治叶稻瘟用70%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间隔7~10d连喷2次;防治稻纹枯病用700倍液喷雾;防治油菜菌核病用1500倍液喷雾;花生叶斑病用500倍液喷雾。此外还可用于甘薯黑斑病、玉米大叶斑病、水稻紫秆病、高梁丝黑穗病。使用时不能与铜制剂混用。与多菌灵有交互抗性。
用途 广谱性杀菌剂,广泛用于稻、棉、麦、油菜等多种作物多种病害防治
用途 是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菌剂,用于防治三麦赤霉病、棉花苗期病害、小麦锈病、果树病害等
用途 该品为广谱内吸杀菌剂,能防治禾谷类、棉花、水果、蔬菜草皮及其他作物的各种病害,如三麦赤霉病,棉花苗期病害、小麦锈病、果树病害等。
生产方法 将氯甲酸甲酯与硫氰酸钠经硫氰化后,再与邻苯二胺缩合制得甲基托布津。原料消耗定额:甲醇400kg/t、液氯1100kg/t、硫氰酸钠740kg/t、邻苯二胺420kg/t。
生产方法 氯甲酸甲酯的制备 甲醇与光气于5~15℃合成氯甲酸甲酯,由于光气遇水易分解,因此要注意干燥,温度过高易生成副产物碳酸二甲酯。
异硫氰基甲酸甲酯的制备 以丙酮为溶剂,氯甲酸甲酯与硫氰化钠作用制得。要控制好反应温度,若温度过高,异硫氰酸酯易分解,温度较低不易发生异构化,一般以45~59℃为宜。注意在滴加氯甲酸甲酯时,温度过高,极易暴沸溢出,以38℃为宜。
甲基硫菌灵的合成 邻苯二胺与异硫氰基甲酸甲酯于15~40℃加成制得甲基硫菌灵。严格控制原料配比为1:2。
生产过程中溶剂回收技术见《现代农药》,2003年第6期。
类别 农药
毒性分级 中毒
急性毒性 口服- 大鼠 LD50: 6640 毫克/ 公斤; 口服- 小鼠 LD50: 3400 毫克/ 公斤
可燃性危险特性 燃烧产生有毒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气体
储运特性 库房通风低温干燥; 与食品原料分开储运
灭火剂 干粉、泡沫、砂土
安全信息
危险品标志 Xn;N,N,Xn
危险类别码 20-43-50/53-68
安全说明 36/37-46-60-61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3077
RTECS号 BA3675000
毒害物质数据 23564-05-8(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危险性质
提示语 危险
危险有害信息 H227
H290
:可能腐蚀金属
H314
: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
注意 P210
:远离明火/热表面。
P234
:只能在原容器中存放。
P260
:不要吸入。
P264
:作业后彻底清洗双手。
P280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P301+P330+P331
:如误吞咽:漱口。不要诱导呕吐。
P303+P361+P353
: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去除/脱掉所有沾染的衣物。用水清洗皮肤/淋浴。
P304+P340
:如误吸入:将受害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休息姿势。
P305+P351+P338
: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冲洗几分钟。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隐形眼镜。继续冲洗。
P310
: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
P363
:沾染的衣物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P390
:吸收溢出物,防止材料损坏。
P403+P235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低温。
P405
:存放处须加锁。
P501
:通过当地政府授权的废弃管理部门废弃内容物/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