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客服:0539-621309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我国新药研发与国际创新资源深度对接

发布人:lyqlkj发布时间:2015/4/4浏览次数:409次

美中医药开发协会(SAPA-GP)大费城分会北京办事处正式落户中国医药成果转化中心,双方共同宣布,未来将在推动中国新药国际科技合作开发方面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以此为契机,当日,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国医药企业发展促进会联合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美中医药开发协会大费城分会,在北京举办“2014第三届中国(北京)新药国际科技合作研讨会”,来自国内外新药研发和技术转移机构的各方人士,围绕创新药物的国际合作各抒己见。

新药研发国际合作机会增多

“之所以选择与中国医药成果转化中心共建SAPA-GP北京办事处,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中国正在成为跨国医药公司重点关注的新兴市场。”美中医药开发协会大费城分会会长傅希涌博士介绍,当前,很多跨国医药公司都面临严峻的商业挑战,新药研发的价格在不断上升,而新药产出的效率却停滞不前。因此,这些跨国医药公司不得不考虑商业转型,寻找新的发展契机。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制药工业产值突破2万亿元,其中治疗性疫苗(vaccine)、抗体等新药研发速度加快,正在加速新一代生物医药产业多点突破,促使产业内涵日益丰富。因此,这些跨国医药公司正在把自身医药研发和市场开发投向中国等新兴市场。

“现在,国际制药业面临的困境是研发费用增加与获批新药不成比例。”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药物研发和药政事务部副总裁龚兆龙博士介绍,国外有大量的新药项目,且研发经验丰富,但由于高成本的人力资源现状,导致国外企业的本地研发往往资金量不足,而且风险巨大。因此,越来越多的跨国医药公司认识到,必须“砍掉”前端最不确定性的新药研发环节,才能降低风险和投入成本。这就给更多的中国新药研发企业带来了合作机会。从国际合作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医药市场足够大,不仅研发成本低、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患者资源庞大,新药上市前必须的临床试验阶段能够保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医药创新和市场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医药新兴市场的迅速崛起和全球制药产业链加速转移。”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认为,当前,国际新药研发出现的一种新的趋势是,以提高产品适应性、尽早进入中国市场为目的的新型研发策略——新药研发的中国本土早期化,即一批优秀的、民族的或者国际性生物技术企业在中国进行创新药的本土开发。以“海归”为研发主导的一批新锐医药企业,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充分利用中国的研发服务环境优势和国际研发资源,以降低研发成本、提高效率,最终实现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医药技术转移承接优化

“目前,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的重要功能性区域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主任黄平介绍,2012年3月,北京市科委与海淀区政府签署协议,在鼎好大厦共建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集聚国际技术转移高端资源,打造跨国技术转移的战略高地。在双方共同推动下,同年,科技部与北京市共同谋划在中关村西区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核心,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统筹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科技与经济等各类资源与要素,优化创新环境,推动首都创新体系建设,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探索经验与路径。目前,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已入驻了中国医药科技转化中心和英国、美国、葡萄牙、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的知名技术转移机构,为包括新药研发和国际合作在内的技术转移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正在构建中关村(国家)生物医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目前该中心已经被列为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芮国忠表示,中关村(国家)生物医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成后,将在模式创新方面分三个步骤实施。第一步是创建高端平台,引进高端项目。即建立多方位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合作渠道,实现高效的项目集成,进而通过对项目进行专业化评估,进行潜在合作项目筛选,并进行后期项目合作的商业谈判和引进。第二步是整合各种资源,项目孵化创新。即对经过评估并成功引进的项目,利用国内的创新资源,以项目为载体组建各个“项目公司”,广泛整合国内各类创新资源,组织完成项目后续研发和申报,直至项目培育和孵化达到国内医药企业可受让的成熟标准。第三步是建立商业模式,项目转移转化。即在项目孵化和培育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如获得了临床批件、获取了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基本达到和满足国内医药企业所需合作的标准和要求,就可以进行项目技术转移和产业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