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客服:0539-621309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发表免疫学新文章

发布人:lyqlkj发布时间:2015/8/1浏览次数:641次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洛克菲勒大学、西奈山Icahn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人体细胞ISG15蛋白是干扰素α/β(IFN-α/β)信号的一个有力的负调控因子,其阻止了自身免疫反应。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10月12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华中科技大学是这篇论文的第一研究单位。洛克菲勒大学的Dusan Bogunovic博士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张贤钦(Xianqin Zh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

干扰素(interferon,IFN)的产生是机体发挥抗病毒免疫,抵御外来病原感染的重要保障。干扰素通过激活下游数百个干扰素刺激应答基因(interfron stimulated gene,ISG)发挥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效应。

ISG15蛋白是由于干扰素诱导产生的一种泛素样蛋白分子(UBL),分子量大小约为15kD。ISG15由两个泛素样小亚基通过一个短铰链区连接组成。现在已经在多个物种体内扩增出了ISG15基因,包括人、猴、熊猫、马、绵羊、奶牛、狗、猪、猫、兔、小鼠和大鼠等动物。

ISG15同泛素分子相类似可以被共价结合于其他分子上,这种现象称为ISG化(ISGylation)现象。ISG化系统包括ISG15、UBE1L、UBCH8和HERC5四类蛋白分子,协同完成ISG化过程。ISG15及ISG化系统在抗病毒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对于ISG15的抗病毒作用和机制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研究证实在小鼠中ISG15是IFN-α/β依赖性抗病毒免疫的效应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