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距离今年冬小麦成熟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绿油油的麦田里,密密麻麻的小麦正在茁壮成长。
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正是这里几十年前的景象:眼前的麦田,当时只是一片坑坑洼洼的荒地,地面上泛着白花花的盐碱。如今,这片地的产量有望在今年突破每亩1000斤,再加上玉米的产量,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吨粮田”。
2013年,中科院、科技部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开始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该项目针对环渤海低平原4000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万亩盐碱荒地,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制约粮食生产的问题,重点突破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并在当地建立粮食增产示范区。目标是实现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目标。
到2020年,全国18亿亩耕地的粮食增产总量目标为1000亿斤,“渤海粮仓”涵盖的50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1/36,但增产粮食却占总量的1/10。这一计划将是我国农业史上的奇迹。
后“黄淮海战役”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一直面临粮食安全问题的种种挑战。数据统计显示,从2003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连续10年增产,粮食总产从8614亿斤增加到12038亿斤,共增加了3600多亿斤。
不过,早在2010年粮食“七连增”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就撰文指出:“粮食连续增产的时间越长,可能离减产的拐点也就越近。而在中国现有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生产水平下,中国农产品的综合消费水平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为此,他担忧,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李振声在分析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各个阶段后提出,必须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才能保证粮食总产持续稳定增长。2011年8月,李振声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文章指出,作为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环渤海地区除了现有耕地4000万亩外,还有盐碱荒地1000万亩,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其主要问题是盐碱危害严重,有水但质量不好,开发有难度,但相比西部缺水地区要容易一些。”李振声强调。
文中,李振声信心十足地写道:“到2020年,环渤海地区具有增产100亿斤粮食的潜力,有望建成‘渤海粮仓’。”这是“渤海粮仓”首次在公开出版物中被完整阐述。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黄淮海战役”中,有关在环渤海地区提高粮食产量的计划已经开始酝酿。
1985年至1987年,在多年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情况下,我国粮食总产量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3年来不仅没有增产,反而累计减产了1000多亿斤。同时,全国人口净增5000万人,人粮矛盾不断加深。
中科院27个研究所投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4省的农业主战场,启动了以盐碱地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农业科技战役。
李振声回忆:“中科院的400多名科技人员,长年累月在荒郊野外的沙滩上、鱼池旁、盐碱窝建房为家,夜以继日辛苦工作,十分感人。这就是我们后来推崇的‘黄淮海精神’。”
到上世纪90年代初,黄淮海平原粮食低产的状况得到了扭转。特别是河南封丘县的“万亩盐碱地治理示范方”,粮食平均亩产达1000斤,远超其他县区产量。
1993年,原来重灾低产区的8个地市粮食总产净增56亿公斤。至此,“黄淮海战役”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在这场战役中,研究人员认识到,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埋深浅、含盐量高,地下水通过毛细现象向地表移动,水蒸发后盐就留在了地表。因此,通过引黄灌溉洗盐和打井抽出地下水以阻断其向地表移动的方法,初步解决了土地盐碱化的问题。
然而,“黄淮海战役”后,在环渤海的陆海接壤处,仍然有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和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在这些土地里,含盐量千分之三以下的可以种棉花,但产量不高;千分之三至五的只能种部分耐盐植物;千分之五以上的重度盐碱地,如未改造则难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