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客服:0539-621309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慢病防治“投石问路”

发布人:lyqlkj发布时间:2015/4/19浏览次数:344次

5月22日,下午4时,北京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坐在该院国家远程卒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中控室里,通过大屏幕视频指导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脑血管病医师进行高难度手术:多个视频内容同时展示在大屏幕上,画面清晰地把患者生命体征和急性脑血管病手术情况展现出来,声音传输清晰、流畅。

如果时光倒转3年,这种脑卒中的远程会诊、交流模式,几乎是痴人说梦。

吉训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根据国家脑卒中防治方案,中心目前已与多个北京区县医院建立链接。其中潞河医院的手术室、病房已经完成对接工作。

“今后在潞河医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同样也能得到宣武医院的专家指导。”吉训明说,脑卒中治疗在于“急”,如果患者在4.5小时的“时间窗”里获得有效治疗,42%~50%的患者都有可能恢复生活功能,甚至重返工作岗位。

但实际情况是,大城市因为交通拥堵或基层医院偏远交通不便,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鉴于此,2009年,原卫生部启动了“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工程”,并于2011年成立了“卫生部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工程委员会”(以下简称脑防委)。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31个省市区的300余家三级基地医院,并辐射1000多家县级医院和2000多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点线面相互联络、相互协作、相互支撑脑卒中防治网络。”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指出。

来无影去有踪

脑卒中常被比喻成“寂静的杀手”,理由在于该病常常来得悄无声息,不通过筛查很难发现。

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近9%的速率上升,70%的生存者多有偏瘫失语等残障。

而现实中,人们对脑卒中的防治意识并不强,往往出现了偏身感觉障碍、眩晕伴恶心等症状,才不得已来医院就诊。

“甚至一些患者还存在‘在家休息一下可能就好了’‘现在不太稳定等好一点再去’等想法。”吉训明认为,这只能耽误诊治,对患者没有任何益处。

那么患者及时被送到医院就能得到迅速溶栓治疗吗?面对记者的提问,第二炮兵总医院副院长姜卫剑给出的答案并不乐观。

“目前在我国城市医院就诊的脑血栓患者中,只有1.7%的患者接受了有效的溶栓治疗。”姜卫剑表示,由于国内长期以来急性卒中救治流程规范度不足、院前或院内延误等原因,导致绝大多数脑卒中患者无法在推荐的治疗“时间窗”内,接受规范的溶栓治疗。

不过,最近几年,脑卒中的防治有所起色。

在脑防委的积极推动下,北京宣武医院、天津环湖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第二炮兵总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打破传统科室的医疗模式,有机整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科、急诊科等学科,建立了跨学科、跨专业的组织化脑卒中防治新模式。

“最终目的就是为缩短患者从急诊就医到有效溶栓的时间,形成规范、系统、完备、快速的‘一站式’救助体系。”吉训明说。

慢病防控体系“预热”

在王陇德看来,这几年脑防委在脑卒中防治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仅造福了更多的患者,最为重要的是开启了我国慢病防控的“试验田”。

“我国的慢病防控还是一片空白,当前正在通过脑卒中防控来探索这一体系的建设。”王陇德告诉记者,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快速变迁,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比例已上升至85%。

而我国只有医院和疾病中心这两套防控体系。“前者给患者看病,后者主要是预防传染病。”王陇德认为,慢病防控模式应该从“重治疗、轻预防”转至“防治结合”。

目前,我国的慢性病筛查除了脑卒中,还有肿瘤筛查。但两个模式有所不同。肿瘤是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筛查工作以行政部署的方式推广下去。而脑卒中筛查是以先组建工作体系,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