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植物们纷纷摘掉形形色色的“花饰”,统一穿上了绿衫。然而,在我国南方一些亚热带省份,一种外来植物依然顶着一簇簇多彩花瓣吸引人的眼球。它有一个非常拟人化的名字——马缨丹。被誉为拥有“天使面孔”的马缨丹,花朵美艳绝伦,但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眼里,它是全球生态公敌,位列全球百大入侵物种之一,是我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的一员。美丽的小花到底拥有怎样霸道的生存力和侵略性呢?
名副其实的“臭美”
马缨丹的祖籍远在拉丁美洲,在植物分类系统中隶属唇形目-马鞭草科-马缨丹属,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灌木。它身上披着粗短的软毛,茎呈四棱状,有倒刺;叶子四季常青,表面粗糙,边缘为钝锯齿状。它的身体算不上光滑细嫩,却能开出回头率极高的花朵,形状像绣球,颜色五彩多变,有橙色、红色、黄色、白色、紫色以及粉红等。奇特的是,不同的颜色能出现在同一株植物或同一朵花上,其实是光照时间不同所致,因而得了五色梅、五彩花、五色绣球等美称。
美中不足的是,马缨丹的茎和叶散发着一股刺激性的呛臭味,于是也得了“臭草”、“臭金凤”等不好听的外号,无怪乎人们说它是“臭美”的植物了。台湾作家林清玄曾在散文《马缨丹翻身》中提到:“在乡下,我们叫它‘死人花’,那是因为马缨丹的花会发出一种怪味,似香非香,又经常盖满了坟地。其次,是它的生命力太强了,稍不留意,就会抢去作物的生机,对于这种除之不尽的花,乡人都会感叹地说:‘有够臭贱!’”
马缨丹花朵盛开时,犹如绿海里的灯火齐亮,浓艳耀眼;又如散落的小星星,熠熠生辉。因为漂亮、好养活,马缨丹备受宠爱,很早就被人类当作观赏植物带到世界各地巡展。1645年,马缨丹被荷兰人带到台湾,这是它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多年以来,马缨丹一直凭着“园艺花卉”的身份持有进入中国的“合法签证”,并在南方地区广泛栽培。目前,它已经在我国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遍地开花,成为植物界一霸。
马缨丹喜欢高温、高湿、阳光充足的地方,在荒地、海滩边、雨林边缘以及被破坏的原始林区等没有荫蔽的地方,长得最是旺盛,这一点与《环境与生活》杂志2014年4月刊介绍的红火蚁颇为相似。不过,红火蚁入侵靠的是藏身于土壤,借助人类贸易运输“偷渡”过境,也就是学术上所说的“无意引进”。而马缨丹则是在人们的引领下,以“园艺花卉”的身份大摇大摆地入侵全球多国,属于“有意引进”——谁让人家脸蛋儿漂亮呢!
绞杀本土植物没商量
时至今日,马缨丹已经广泛分布在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60多个国家,且经过不断地杂交与培育,300多年来,驯化的品种多达650以上,仅台湾就有20多个园艺栽培种。所谓的“马缨丹”指的早已不是同一种植物,而是各色品种的统称。然而,当人们忍不住为马缨丹妩媚的花朵发出阵阵惊叹的时候,殊不知,它的盛开,是以绞杀本土植物为基础的。
除了能取悦人类,马缨丹美艳的花朵和极为丰富的蜜源,对昆虫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原本常常光顾本土植物的蜜蜂、蝴蝶纷纷移情别恋,转而给马缨丹传粉做媒。这样一来,很多本地植物就陷入了“授粉变难,数量就少,数量越少,授粉就越难”的恶性循环中。
当然,要在一个陌生的野外环境混得有模有样,成为一种令人头疼的入侵物种,美貌固然有效,但没几样看家本领肯定也不行。马缨丹利用水、光和二氧化碳等资源的能力十分优秀,能在多种“变态”的环境下生存。它的形态也因地制宜,在旷野、谷底、草地、路边等平地或缓坡地带,就长成直立灌木状,大约2~4米高;在陡坡、沟壁、沟坎、崖壁等地带,则长成茎枝柔软细长的藤状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