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丁香园发布了袁越老师的《中国人为什么吃不到新药》
今天收到一篇投稿,希望与袁越老师探讨一下此中观点。
两篇文章丁香园都是来文照登,不做修改。丁香园对此事的观点会用纯数字的方式随后表达,敬请关注。
本文作者:
江华,医学博士,外科副主任医师
彭谨,医学硕士,神经生物学讲师
作者单位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创伤代谢组多学科实验室
“制药业的巨人们会做些什么呢?只要有可能,它们就会为所欲为”[1]
-玛西娅·安吉尔,《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前任主编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袁越先生最近写了一篇长文《中国人为什么吃不到新药》[2],文章甫经发表,即在公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时间,在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引发了热议。很多普通读者认为袁先生的文章是一篇为人民群众使用进口新药的权利鼓与呼的雄文。
但是,从事生物医药行业的许多业内人士则对该文提出了质疑,认为该文存在很多漏洞和硬伤。有业内专家认为,该文的报道基调并不公平,更多的反映了外资制药企业的声音,其主张放松进口新药管制的论点更有悖于医药研发行业的共识。
作为从事生物医药科研的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我们对袁先生的文章,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鉴于进口新药上市问题具有的重要社会和经济意义,我们作此文,与袁先生商榷,也希望抛砖引玉,引发业内同行的深入讨论。
首先要肯定一点:袁先生将我国国家药监局(CFDA)现行新药审批流程存在的问题,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给了公众。CFDA药审过程中的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等问题,亟待改善,早已是业内共识。但行业外的公众,在袁先生这篇文章之前,对此则知之甚少。
袁先生将此现状揭橥于大众面前,有助于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推动改进,这是一件好事。在这个意义上,袁先生的文章,对于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但是,如果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是放松对进口新药的审批,甚至直接采纳国外药厂在欧美的临床试验数据,减轻或免除他们在中国进行新药上市前临床试验的责任,则大谬不然。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我们通过袁先生的文章发现,他对新药研发以及临床药物治疗的现状缺乏深入理解,同时,袁先生的报道也缺乏公共卫生的基本视角,这些缺陷可能严重的误导公众。
袁先生以一个生动的案例来引出他的文章,这个案例,我们简述如下:一位80岁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患者,需要一种可以把生存期延长一倍的新药,该药物没有在中国上市,患者历经艰辛终于在香港购得此药,并因此延长了生命。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然而,作为从事临床工作和公共卫生多年的医生和研究人员,读完这篇报道,在感动之余,我们随之而来的是想到了以下三个问题:1)这位患者花了多少钱?2)患者花这些钱值不值得?3)他的经验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就先从袁先生所提到的这个药物-阿比特龙-的临床试验报告说起。根据袁先生的报道,阿比特龙能将已有化疗方案无效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患者的生存期延长约50%。咋一看来,这个结果很了不起。
然而,若深入了解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的治疗现状,就不难发现,这个结果,其实并不怎么了不起。若不用该药,在类似的晚期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患者,其预期生存时间(即被诊断为某种癌症(cancer)后,按照常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患者预期能活多长时间)约为10个月[3]。
依制药公司公开的数据,使用阿比特龙后,患者的预期生存时间可多延长4-5个月左右(不同的临床试验有不同的结果,取其平均值)。代价是每月至少花上43,000元人民币的药费(净价,据美国阿比特龙价格换算),至少用药8个月[3,4]。换言之,即使阿比特龙有效,患者要掏出约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