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每6分钟就有1人被确诊为癌症(cancer),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cancer)患者,每7至8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cancer)……看过这组数据,你是不是也会觉得胆战心惊?
然而,在抗肿瘤效果比较有效的抗体药物的研发方面,我国企业并不占优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研发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我国抗体药物研发企业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大规模培养技术相对落后、制剂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虽然还没有企业或研发机构在抗体药物技术研发方面形成垄断,但是对于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国外医药巨头早已布下了严密的专利网,我国企业提交的专利申请数量较少,绝大多数在临床研究或已经上市的抗体药物品种是仿制品或仿制改进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仍然存在潜在专利侵权风险。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国际医药巨头严密的攻防,我国医药企业应如何应对?如何才能在四起的“烽烟”中谋得一席之地,并打造出中国抗体药物领域的超级“巨无霸”?业内专家建言,在研发策略方面,持续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同时应利用相对成熟的抗体筛选技术针对已知靶点进行新型抗体筛选,并提交专利申请以加强“专利圈地”。在预防和应对专利诉讼方面,国内企业应攻防结合,积极提交专利申请,并不断增强应诉能力。
国内药企夹缝求生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医药正成为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而抗体药物则是其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由于可以用来治疗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感染、免疫或过敏性疾病、血液或细胞外液疾病等重大病症,抗体药物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专利申请量也快速增长。
但这些专利申请却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3年发布了《抗体药物产业专利分析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组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发明审查部和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医药生物发明审查部(下称北京中心医药部)负责实施。该课题组副组长、北京中心医药部主任马秋娟告诉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截至2013年7月5日,全球涉及抗体药物技术的专利申请共计6.6295万项,其中美国的专利申请为3.9536万项,占全球专利申请总量的一半还多,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其次是日本和欧洲,分别为8663项和4043项;中国排名第四,为3846项,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而在抗体药物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国外来华申请约占60%,国内申请仅占40%。
在抗体药物研制的关键技术领域,我国企业也不具有优势。以单克隆抗体药物为例,靶标筛选是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制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抗体药物研发的热点靶标主要有CD20、EGFR、Her2和VEGF等,但这些靶标的国外来华专利申请所占的比例均超过国内申请,其中用于治疗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等疾病的CD20抗体的国外来华申请占国内该领域专利申请的比例更是高达80%,其余来华申请的比例也都超过了60%。
据悉,由于有价值的抗原靶点几乎已经被国外知名企业瓜分完毕,而筛选新的靶点又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完成大量的实验,且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还依靠外围专利进一步“跑马圈地”,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抗体药物产业要想形成一定规模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大多数国内相关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国外药企在抗体药物热点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更为成熟,也更为庞大,国内企业的专利申请空间被明显压缩。在我国提交专利申请名列前茅的都是国际知名医药企业,这些专利申请对我国企业相关产品的影响不容小觑。”马秋娟表示。
国际巨头攻防严密
由于生物医药行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点,一项好的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可能需要数十亿美元。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专利无疑是最有效的保护研发成果的方式,而专利战则是争夺市场、遏制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