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客服:0539-621309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抗流感药扎那米韦的是非曲直——“科学成就”还是“摇钱树”?

发布人:lyqlkj发布时间:2015/4/12浏览次数:361次

扎那米韦(瑞乐砂)是一种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通过改变流感病毒在感染细胞内的聚集和释放,发挥预防和治疗流感的目的。接受该抗流感药物治疗的获益充其量不过如此,然而有关该药是非曲直的争论仍是接连不断,甚至有人戏称扎那米韦的“前世今生”堪比一部好莱坞大片——那么,扎那米韦到底是真正的“科学成就”还是仅仅为药商的“摇钱树”?

为此,澳大利亚邦德大学资深研究员Ray Moynihan对扎那米韦相关热议话题进行深入剖析,透过纷繁现象发表观点认为,实现药品临床试验资助的公开以及独立的监管,才能迎来真正地的科学成就。该评论性文章于2014年6月2日发表在BMJ杂志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现如今,针对扎那米韦的所谓正面消息铺天盖地而来:医药公司高管盛赞其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澳大利亚政客于20年前曾预言,该药有可能成为“比肩青霉素一样的重大突破”;《英国独立报》头版刊登文章宣称该药“治愈流感切实可行”;澳大利亚小报援引一名服药患者之言,慨叹用药24小时内“我几乎痊愈了!”。

最近Cochrane针对该药进行了理性评估,加之强化了流行性分析的资源投入,结果发现,上述所有关于扎那米韦的误导性炒作现在看起来简直荒唐至极。事实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药品监管部门之中,15年前就有一名年轻的生物统计学家曾经断言,扎那米韦的临床获益其实相当有限。而他的观点若放置到1999年期间,则会激怒世界上顶级医药公司从而引起轩然大波。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新型抗流感系列药物中,扎那米韦是第一代药的代表,之后扎那米韦“近亲”奥司他韦(达菲)的出现,使前者短期内黯然失色。谈及扎那米韦的“前世”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工作在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中的澳大利亚研究人员们,发现在不同流感病毒株间存在一种共同的小分子结构,直到1985年一家名为Biota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创建,并将该发现进一步利用推广起来。

1990年Biota与英国葛兰素威康公司正式签约,授权后者对扎那米韦进行全球销售开发。当时,研发人员称该药为所谓的“强效流感病毒抑制剂……”很可能纯属是新药功效的误传。直至1999年刚开始实施药品监管评估。

当年2月24日,华盛顿特区附近一家假日酒店内,咨询委员会成员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递交申请,以决定是否批准这一新的“神奇药物”。这次审批被许多人视为已成定局之事,因为当时药商公司股票价格暴涨,并且葛兰素代表在新药开幕式上乐观地断言,该药可以减少流感患者症状持续时间两天半。

澳大利亚监管机构已经批准该药,援引当地卫生部长话语称之为“令人兴奋的医学突破”。Biota股价因此而冲破了顶点,葛兰素公司对此药也寄予厚望。但是,随着药品审批拉开序幕,FDA审核人员开始着手审批程序,对该药进行现实审查变得迫在眉睫。

一位FDA医疗官员向委员会提出了审查数据的几点“担忧”,特别是很难寻求最佳方法用来衡量流感药物治疗这一“完全解析而又顽固感染”的疾病。随后FDA审计员Michael Elashoff不但对该药疗效程度提出质疑,而且还质问其是否存在任何意义。

这名统计学家指出,该药三项关键临床试验中一项由美国开展的最大型试验发现,实验组与安慰剂对照组间疗效没有统计学差异;而另外两项其他地方开展的较小型临床试验显示,该药可以轻度减轻临床症状持续时间1.5天至2.5天。

Elashoff还质疑医药公司所进行的临床试验衡量药物效能的方式,认为其所设计的方法可能“夸张了微小统计学差异”。甚至更令人担忧的是,Elashoff回顾患者用药记录时发现,试验受试者在被归为“症状缓解组”后,有部分人出现症状反复的现象,而美国开展的那项临床试验中,这种现象在实验组比安慰剂对照组更常见。

Elashoff告知委员会,经过再三分析发现,该药在北美地区流感人群中疗效并不那么显著。当时下午4点之后,咨询委员会经过投票以13:4的比例否决了扎那米韦;随后葛兰素公司股价暴跌,Biota公司股票几近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