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客服:0539-621309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全球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源发展进入新一轮态势

发布人:lyqlkj发布时间:2015/3/17浏览次数:587次

“近年来,我国能源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认为,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源成不了‘大气候’,其理由是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源原料有限,而且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源转化技术难以实现商业化。这些已经影响到了决策部门对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源的看法,极大地牵制了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源发展。而现在全球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源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6月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2014年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农业部科技司原司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程序说。

程序表示,现代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源完全可以成为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军。2011年,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中,可再生能源所占份额已达19%,传统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源利用、现代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源利用和水力发电分列可再生能源的前3位。与现代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源利用占比4.91%相比,风能和太阳能仅分别为0.56%和0.084%,这种差距在发达国家和巴西尤为明显。与之相比,我国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源的发展远远落后于风能和太阳能。

为此,程序从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源的发展轨迹、各阶段代表性技术,以及领军企业生物能源产业化现状,阐述了新一轮全球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源发展的态势。

几度沉浮的发展之路

第一代生物燃料(biofuel)是以食用谷物和油料为原料,加上诸多的不确定性,即只能与化石燃油掺混使用,且掺入比不能高于10%。这就是所谓的“混合墙”,意味着总用量有限,所以第一代生物燃料(biofuel)的可持续性一直颇受争议。这些也直接传导到了市场:2010年以来,第一代生物燃料(biofuel)增长势头明显受挫,2009年~2010年其产量增长率尚有13.6%,而2010年~2011年这一数据大幅下降为3.1%;第一代生物燃料(biofuel)投资总额的增速也明显放缓,甚至有250家第一代生物燃料(biofuel)企业已经关张,这些企业大部分在美国。

由于第一代生物燃料(biofuel)开发应用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人们开始将开发重点转向不争夺谷物和油料资源的纤维素乙醇,这就是第二代生物燃料(biofuel)。第二代生物燃料(biofuel)曾被寄予厚望。但问题是,生物乙醇掺混入现行汽油发动机而无需改装的最大比例不能超过15%,还需要专用的储运设备,这大大限制了生物乙醇的应用。虽然各国专家经过了10多年的努力,但纤维素乙醇的研发至今仍未能突破商业化生产的技术及经济瓶颈,生产成本的下降也远未达到预期。基于此,2010年7月美国环保署(EPA)被迫宣布,将原定的2011年纤维素乙醇产量目标2.5亿加仑(约合70万吨)大幅下调为650万加仑~2550万加仑,而2012年美国纤维素乙醇的实际产量仅为2万加仑。

商业化的第一代生物燃料(biofuel)和纤维素乙醇的最大问题,均是无法解决占原料总量达40%左右的木质素、半纤维素的利用问题,因而不能充分利用生物质资源总量中占很大比重的木质类原料。第一代生物燃油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且发展已近极限,而第二代纤维生物乙醇的技术、经济可行性难题也久“攻”不克。这时,“先进生物燃料(biofuel)”应运而生,主要是指通过热化学转化途径,而非传统生物(微生物)途径,制取合成生物燃油和生物合成天然气,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源在原料和应用上的诸多“先天性”局限,从而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此,美国环保署(EPA)提出要重点支持“先进生物燃料(biofuel)”研发。所谓“先进生物燃料(biofuel)”,是指第一代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源以外的新型生物燃料(biofuel),其生命全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化石燃料低至少50%。

实现热化学合成技术突破

在此背景下,能克服传统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源缺陷的热化学转化法走上了历史舞台,并迅速在制取裂解提质(合成)生物燃油和生物合成天然气等先进生物燃料(biofuel)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为最重要的“先进生物燃料(biofuel)”。